秦皇岛推进“一化三改”的实施,进一步建设美丽港城

搜狐焦点网秦皇岛站 2021-07-05 09:55:00
用手机看
扫描到手机,新闻随时看

扫一扫,用手机看文章
更加方便分享给朋友

秦皇岛推进“一化三改”的实施

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在100年的奋斗历程中,我们党领导中国人民取得了伟大胜利和辉煌成就,书写了壮丽多彩的历史画卷,留下来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为庆祝建党100周年,市委网信办与市委党史研究室深入挖掘与利用地方文献、档案资料,以“秦皇岛红色记忆”为主题开辟专栏,全面展现党领导下秦皇岛社会的百年历史巨变,生动鲜活地讲述、宣传秦皇岛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经历的百年奋斗历程与取得的丰功伟业,激发广大人民群众学党史、感党恩、爱家园的热情,进一步投入到现代化国际化沿海强市、美丽港城的建设中。

推进“一化三改”的实施

1953年9月5日,《人民日报》向全国人民公布了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即: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是一个过渡时期;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对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简称“一化三改”)。不久后,按照党中央部署和省委要求,秦皇岛市委带领全市人民团结奋斗,用三年多时间基本完成了“三大改造”,初步建立起以公有制为主体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并开始逐步走上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之路。

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1953年12月,中央通过了《关于发展农业生产合作社的决议》,提出党在农村中最根本的任务,就是教育和促进农民逐步联合、组织起来,实行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变农业个体经济为合作经济。指出:“引导个体农民经过具有社会主义萌芽的互助组,到半社会主义性质的初级社,再到完全社会主义性质的高级社,这是党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正确道路。”从1954年初开始,全市兴起大办初级农业合作社高潮。到当年年底,全市农、渔、蔬菜生产合作社发展到156个, 其中百户以上的大社14个,入社农户7910 户,占总户数的52.44%,入社土地119871亩,占总土地面积的48%。1955年1月,为贯彻中央和省委新的指示精神,市委要求各区停止农业生产合作社发展,全力转向做好巩固工作。1956年1月,市委印发《批转市委农村工作部关于初级社转高级社处理各项政策问题的意见》,两个月后,成立高级社32个,入社农户达到了16296户,占总农户的97.2%, 实现了对个体农业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接着,市委对加强高级社工作提出具体要求,把重点放在充实、整顿、提高方面,力促完善。到1956年年底,98%以上的农户参加了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结束了分散的个体的小农经济占优势的时代,完全实行了农业和农村的集中生产、统一经营管理, 彻底改变了几千年来封建的农村土地所有制度,使广大农村进入了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时代。

对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解放初期,市委在大力扶持手工业恢复和发展的同时,选择一批觉悟较高的手工业劳动者,试办了一批手工业合作社。对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工作开始后,市委印发了《关于1954年手工业工作计划》,将本市手工业划分为26个行业,5种类型(制造生活必需品、生产资料加工、运输材料、家具木器、修理安装), 提出了改造工作的方针、任务与要求。1954年7月,市委召开手工业者代表会议,选举产生了市手工业劳动者的群众组织——手工业生产联社筹委会。1955年2月至6月,市手工业生产联社筹委会改为正式生产联社。在市委的推动和生产联社的带动下,到1955年年底,全市建立起手工业生产合作社(组)40个,社(组)员1027人,占手工业从业人员的42.1%,全年生产总值达到188.5万元,利润总额12.7万元。1956年1月,全市召开手工业者代表会议,传达河北省排名前列届社员代表大会的决议,报告了本市手工业合作化规划。在学习讨论中,代表们集中批判了过去工作中的右倾保守思想,要求加快手工业合作化进程,迅速掀起全市手工业合作化运动的高潮。这次会议后,全市加快了手工业社会主义改造步伐。到1956年年底,秦皇岛市手工业生产合作社(组)发展到94个,比1955年增加了一倍多,成员达到2806人,占手工业从业人员总数的99.35%,基本完成了变手工业个体所有制为集体所有制的历史任务。

对私营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这一改造经历了先把私营企业纳入各种初级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轨道,再发展到公私合营,最后完成全行业公私合营的过程,从而实现了对资本家的和平赎买。1950年7月,秦皇岛市成立工商业联合会,颁布了《秦皇岛市调整工商业暂行处理方案》,认真贯彻党的“利用、限制、改造”政策,就产销、银行贷款、国营企业、税收等问题作出具体规定。随着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公布和实施,特别是1954年9月,政务院公布《公私合营工业企业暂行条例》后, 秦皇岛市委加大了对私营工商业“一面安排、一面改造”的力度,有计划、有步骤地扩展公私合营工业企业,对私营工商业改造的重点,开始向公私合营的国家资本主义高级形式过渡。1954年12月,市政府批准私营东方铁工厂为公私合营企业,这是秦皇岛市排名前列个实行公私合营的企业。到1955年下半年,全市私营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出现了全行业公私合营的新趋势。1956年1月28日,秦皇岛市召开资本主义工商业公私合营大会,市委效仿北京市做法,先批准公私合营,后进行清产核资。会上,市工商联主任代表626户资本主义工商业及1397名从业人员,向市领导递交了要求公私合营申请书,市委正式批准了本市资本主义工商业转为全行业公私合营。接着,市工商联组织5个工作组,认真开展了对绝大部分行业(户)的清产核资工作。4月1日,全市所有企业(包括全行业公私合营前的公私合营企业),一律实行新的工资标准。5月,市委按照“归口包干,行业负责”的政策,通过经销、经营、合作小组(商店)及合作社经营、代销代购等形式,组织了对私营商业的改造。至此,全市3168户私营商业全部纳入了社会主义的经营轨道,完成了由资本主义私有制向社会主义公有制的过渡。

积极推进地方工业化建设。解放前,秦皇岛工业基础极为薄弱,生产规模和能力很小。1949年全市工业总产值仅为1165万元(1957年不变价格)。建国后,经过对私营工商业和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工业生产走上有计划按比例的发展轨道,全民工业占据了主导地位。据14个厂的统计:劳动生产效率1955年比1954年提高19.169%,而1956年又比1955年提高了36.8%;工业总产值1956年完成9021万元,比1955年提高50.43%,为1957年计划指标的102.8%,提前一年完成了排名前列个五年计划。1958年4月,中央政治局批准《关于发展地方工业问题的意见》。8月,秦皇岛市委在《关于秦皇岛市发展方向问题向省、地委的报告》中指出:“利用北山及市内资源,利用现有工业基础大力发展钢铁、机械、煤炭、耐火材料、炼焦、玻璃食品、化工等工业;充分利用优越的自然条件,扩建港口……”,号召“全党全民总动员,深入贯彻总路线,大办工业,苦战3年,将我市建成唐山地区东部的工业及农业技术改造中心,根本改变经济文化落后面貌。”为此,首先上马了轴承厂、渤海造船厂等一批工业企业。到1960年,全市工业交通运输、建筑企业安装和城市建设的基本建设投资总额达13097.39万元,新建耐火材料厂、铝厂、矽铁厂、车辆厂、电机制造厂、轴承厂、工业陶瓷厂、三五一工厂、玻璃制品厂、造纸厂、日用陶瓷厂、塑料厂、自来水公司和钢化玻璃厂等15个企业,扩建了耀华玻璃厂、山海关桥梁厂、发电厂、港口、柳江煤矿、食品厂、火柴厂、针织厂、通用机械厂、建国木器厂等36个企业,为秦皇岛市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社会主义工业化体系的初步推进和“三大改造”任务的完成,标志着以公有制为主体的社会主义经济体系的形成,中国开始迈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新时期。事实已经表明,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建立,为当代中国的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

来源:秦皇岛红色记忆

声明:本文由入驻焦点开放平台的作者撰写,除焦点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焦点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