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是之道 | 建筑承载文明,生活承接古今
扫描到手机,新闻随时看
扫一扫,用手机看文章
更加方便分享给朋友
编者按:
艺术是时代的产物,精神的催化剂,是人间最极致的美,人类最原始状态的表达;是自然生命的律动,造物者思想的飞扬,艺术家灵魂的绽放。我们用文学来抒发内心真实情感,通过绘画构建世界缤纷多彩,用光影记录时光痕迹,用建筑承载古今文明,用舞蹈释放原始活力,用戏剧演绎生活百态······
如是海希望通过对八大艺术 的解读,明晰艺术背后对生命的启迪,精神的疗愈以及对生活的探寻,与你一起走进艺术世界,化身成为艺术的一部分,发觉生活万般美好。
建筑生生不息
我们对生活的感知,起源于特定土地……辛辣咸甜的烟火气熏陶了味觉,山川河流的秀美建立了视觉,街巷里弄中的人情味构筑成长的脉络;点点累积,灌注于生命通感的记忆与觉知。
建筑则是基于此,经过砖瓦相累、层层叠砌,经时光的洗礼形成壮丽深刻的肌理,记载着对人、对家、对生活绵长而悠远的爱和难以割舍的感情。
“建筑”——这件距离大家生活最近的艺术品,承载着人们的生活需求和情感,并在潜移默化中改善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建筑对人的意义,就在于它和生活的相关性,它是筑构我们切身世界的各种物质容器,也是我们融入自然界的保留,更是承载我们精神、安放心灵最坚固的堡垒。
建筑是流动的乐符,记录着文明发展轨迹、时代人文与生活过往。它作为一种文化载体,记录着人类成长与时代的变迁,在时间的长河里蔚为大观。
建筑,尤其是古代建筑,它更像是活的、生动的站立在那里的一种文物,凝聚了所有生活场景,人们跟宇宙、自然、气候的关系,房间里的主题、材料、陈设、家具和生活的关系。我们所有的文化其实都是凝聚的建筑,建筑是凝固在这里的诗,是我们的历史。
上古时期,恶劣的自然环境与无序的社会秩序,决定了建筑偏向“生存”,如新石器时代的半坡遗址,能够维持人类生存、遮风挡雨的形式就是好形式。
大约公元前5000年先民在美索不达米亚的底格里斯河谷和幼发拉底河谷,以及古埃及的尼罗河谷发现了世界上最早的建筑。美索不达米亚的苏美尔人建成了圣城埃利都,埃利都被视为世界最早的城市之一。从现存的泥砖神庙遗址中可以看出,立面的蹲柱和壁龛的布局方式,至今还在沿用。
早期的古希腊通过与美索不达米亚等地的贸易往来,渐渐吸纳了当时先进的东方文明,发展出了一种糅合东西方特点的建筑文化;公元前600年,古希腊神庙开始兴起,在希腊建筑中是具有很重要的地位以及很广泛普及的建筑形式,也是西方文化中重要的文化符号。
公元前168年,古罗马征服了整个古希腊地区,连年征战,使其成为了一个横跨欧洲、亚洲、非洲,把地中海变成内海的大帝国。罗马人在城市建设和规划上非常有建树:公共建筑、长方厅堂、神庙、规整地分布于纪念广场上,宽阔的街道沿线有序的排列着住宅区、商业区、办公区以及仓库区。不仅如此,罗马人在探索穹顶空间的建造中,发明了可塑性强的混凝土技术,为建筑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始建于公元前27年的万神殿,有着巨大的圆形穹顶,堪称古罗马建筑中一颗耀眼的珍珠。在14世纪的文艺复兴时代,它成为艺术典范,被建筑师们视为圭臬。
从 古希腊 古典柱式到 古罗马 的拱券、穹窿顶技术,从哥特建筑的尖券,十字拱和飞扶壁技术到 欧洲文艺复兴 时代的罗马圣彼得大教堂可以看出西方以狩猎方式为主的原始经济,造就出重物的原始心态,故西方古代建筑中以砖石为主要建筑材料来营造,强调求智求真的理性精神,主张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人是世界的主人。
与西方不同的,中式的传统建筑包罗万象,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独树一帜的美学风范,飞檐斗拱的亭台楼宇、恢弘壮丽的宫殿建筑、诗意的园林……这些散落各地的各式建筑,共同构筑了中国建筑的恢弘版图。
中国奴隶社会经历了夏至春秋的1600多年,期间形成了较成熟的夯土技术,建造了规模相当大的宫室和陵墓,战国时期确立了封建制度,城市规模扩大,高台建筑更为发达,出现了砖和彩画。秦灭六国后,建立了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皇朝修建了空前规模的宫殿、陵墓、万里长城等,随着社会的进步,建筑发展出更多功能和形态,承载更多的意义,衍生更多的文明。
汉代是中国古建筑作为一个独特体系的形成时期。 大量使用成组的斗拱,木构楼阁逐步代替了高台建筑; 砖石建筑也发展起来,秦砖汉瓦便由此而来。
从晋朝的建立到南北朝结束为止的361年间,是中国历史上充满民族斗争和民族融合的时代。 这段时期宗教建筑特别是佛教建筑大量兴建,出现了许多巨大的寺、塔、石窟和精美的雕塑与壁画。 其中,北魏时所建造的河南登封崇岳寺砖塔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佛塔。 到了此时建筑的精神属性愈发的明晰,人们也渴望在这些精神建筑里获得精神的共鸣以及灵魂的救赎。
隋唐时期是中国古建筑发展成熟的时期,在继承汉代建筑成就的基础上吸收、融合了外来建筑的影响,形成了完整的建筑体系,呈现出简洁雄浑,雍容大气的建筑风貌。 那时候的建筑无论是技艺还是艺术都达到顶峰。 但遗憾的是,现今中国遗存的唐代建筑仅四座而已,而日本却因保存得当,反而留存很多深受中国古代文化影响的建筑。
明清两代是中国古建筑发展的最后一个高潮。 明清故宫的总体规划体现封建宗法礼制和象征帝王权威,主要建筑对称布置在中轴线上。 建筑从来都不只是建筑,它更像是时代的缩影,承载着当时的文明,映射着一个时代的发展脉络。
中国古代农耕文明的若干特征及其建筑概念都反映出中华传统文化实用理性的务实精神。 中国古典建筑体系一直坚持着有节制的人本主义建造原则,始终以人的尺度为出发点,不求高大永恒,无论什么类型的建筑都很少像西方教堂那样超尺度。 中国建筑的庞大是通过小尺度单位的院落,不断有规律地衍生而产生的。 不论建筑群有多么庞大,人在其中活动,所感受到的永远是与人相亲和的尺度。 这种设计取向,正反映出中国传统文化中实用理性思想居于统治地位的特点,迥异于西方在神学迷狂之下所追求的超尺度。
传统的中国式房屋设计原则采用通用式设计思想,房屋就是房屋,不管什么用途都希望合乎使用。久而久之,使人们形成了恒久变易的观念。中国建筑不注重外在直观的形象,而注重人在其中的序列安排。随着道路穿过一道道大门,便会有一个院落,使人一次次豁然开朗。建筑序列犹如一轴长卷,且走且思,道不尽则思不尽,一直达到高潮有豁然醒悟之感,这一点在园林设计中表现得尤为充分。
古典建 筑在重领悟 、重层次、重气氛等方面极下功夫 , 反到对单座建筑淡然处之。 古人对感受领悟的要求,远远超过了对于建筑本身的注视。 建筑以恒久的构件和不变的院落,通过无限衍生,便能演绎出无穷的变化,从而形成了中国文化恒久不变的内涵。
中国建筑往 往把高潮和精华放在最里面、最后面,而前面则是质朴的墙,庭院深深深几许,精彩之处全在这一层层的文化解读之中,农耕文化内向型的特征决定了中国古代建筑必然要选择这种重感悟、重内涵的建筑布局方式。 正因为如此,体现了中国人基本精神之一——中庸,“中”为适应之谓,“庸”为经久不渝之意,中庸,即适用而经久不渝。 中国建筑造就了人们在人格思想上不注重强烈的自我表现,而是追求执两端而用中的温顺谦和的君子之风。
建筑的意义,从最初的 遮蔽、安居的私人空间,扩展到更多的社会功能。 这些社会功能,给建筑赋予了更多的社会文化意义,也兼具了更多的审美意义。 一座牢固、安全又美观的建筑,是人的需求在空间结构上的表现。 它不仅有实用价值,是求真、向善的,能经得起时光的风沙吹蚀,还是符合审美的,给人艺术享受。
从人类诞生以来,建筑就和人类的生存如影随形,文明发生以后,出现了以精神为依托的神性建筑和以生活为依托的世俗建筑,他们相互纠缠、以对方的存在而找到自身的意义与价值。
任何一种建筑,从最初的实用主义,到设计师赋予的美学形态,应该还有第三种意义,那就是成为一片土地之上的精神符号。正如作家祝勇在《故宫记:祝勇建筑笔记》序言中曾 讲到:“建筑不只是建筑本身,更是大地上生长出的精神植物。”
建筑在满足人们对其使用功能需求的同时,还应该具有愉悦使用者的心理和生理功能。人需要象征性的东西,也就是表达生活意境的艺术品,传达精神层面的含义。一座建筑的诞生,不仅意味着一次建造的完成,同时也重新定义了这片场域的精神。
以精神性为主 体来 启动这个空间,最经典的莫过于带有宗教性质的教堂或者寺庙。 我们从纷繁复杂的俗世进入到教堂空间,仿佛一瞬间就逃脱了周遭的城市环境,人会有一种抽离感,从现实的、物质的,各种交际和压迫中,来到一个空灵的空间,人的内在精神性自然而然就显现了。
在西方,从英格兰威尔特郡索尔兹伯里平原的巨石阵到雅典卫城的帕特农神庙,从古罗马的万神殿直至文艺复兴时期的坦比哀多,以至于柯布西耶的拉杜雷特修道院和卒姆托设计的克劳斯兄弟田野教堂,存留在脑海中挥之不去的是让灵魂生活有依托的神性,而非建筑的形式或理论。
在东方,从西藏的布达拉宫到山西五台山佛光寺,从湖北白县武当山道教宫观到山西芮城永乐宫,从中国清真寺到宗庙祠堂再到北京天坛,他们是信徒的精神寄托,见证着信徒的信仰,净化着大众的心灵,指引着光明的方向,凝聚着家族的向心力,为大众提供一片心灵的净土。
建筑在满足人类精神需求的同时,更是一种对文明的表达。著名哥特艺术爱好者雨果在《巴黎圣母院》里说,人类没有任何一种重要的思想不被建筑艺术写在石头上。
人类最早居住的山洞、地穴、房屋,他们或许是最早的“美术馆”,例如拉斯科洞穴里的洞穴壁画,人类在那么恶劣的生存条件下,还想着去岩壁上雕刻绘画,去倾诉去表达,通过绘画建立起一种仪式感,呈现出一种超越当下生存状态的艺术表达,为后代留下一些故事、传说或者精神。所以早期人类“洞穴”除了是居住空间之外,更是最早的精神性空间、美学空间。
建筑需要进行装修、文饰、雕梁画栋,用各种精工细作来提升自己的品阶,突显地位的不凡,表达文化的高级意义。
文艺复兴时期,米开朗基罗在西斯廷教堂创作了以 圣经 《创世纪》为主线,绘画总面积接近600平方米,人物有几百个。分别描绘了《神分光暗》《创造日月与动植物》《创造水和大地》《创造亚当》《创造夏娃》《原罪·逐出乐园》《挪亚祭献》《洪水》《挪亚醉酒》等九个主题。天顶画的装饰图案全部绘以建筑结构的样式,这与教堂实际的建筑结构取得谐和,因而当人们仰观整个天顶画时,它更显得庄严华丽。每一个画面都蕴含着对人生欢乐与创造力量的肯定。像这样大规模的壁画,它所存在的精神价值在整个艺术史上是不可估量的。 西斯廷教堂 本来只是罗马教皇的一个私用 经堂 ,因为这个画的出现,让教堂艺术性与精神性达到了空前的地步。
中国古建筑也有着丰富的雕塑、彩画装饰。或是在建筑物身上或是在屋顶、柱子、梁枋之上,题材有人物、神佛故事、飞禽、走兽、花鸟、鱼虫等等,龙凤题材更被广泛采用。还有一些别出心裁的彩画,如故宫太和殿的柱子以贴金沥粉缠龙为饰,遵化清东陵慈禧陵在楠木梁枋上素底描金彩画,达到了金碧辉煌登峰造极的地步。
建筑创造不同的交流场景和更多的文化连接指导人们的生活方式,呈现生活的品质和文化形态,通过不同的空间、形态、内涵、艺术、精神来疗愈身心,让混乱的思绪平静下来,摆脱无限的精神内耗。精神建筑也将是人们除办公、居住和娱乐之外,另一个灵魂寄托地,它可以让你获得美的熏陶以及精神上的自由与平静。
建筑不仅承载着居住的功能,见证居者生活的喜怒哀乐。同时,它又是人类精神的延续,建筑师将理念及精神寄托融入建筑的建造中,让其与自然相融,发挥超越实用的价值。
如是海深知建筑在人类社会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通过对话建筑大师汇张思张士谊,TAOA陶磊,从不同视角、观点、理念解构建筑更深一层的含义,我们希望通过不断创造和探索,建造出实现人们生活所想的建筑,它将成为人类实现未来生活式的通道,这也是我们一直所追求和极力实现的。
HX:古今中外有哪些建筑,在您的心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甚至对您的风格产生了比较深的影响?
张士谊:这样的建筑很多, 我们都是看着前人的作品成长起来的。我觉得在我成长过程中接触到的很多不同的作品都给我留下很深的印象。我在欧洲的时候,古罗马的建筑给我留下很深的印象。万神庙,卡拉卡拉浴场等等。文艺复兴时期,伯鲁乃列斯基的佛罗伦萨大教堂,也给我深深的震撼。当我第一次从佛罗伦萨狭窄的城市街道中,看到大教堂硕大,绚烂的身影,那种神圣的压迫感是很让人兴奋的。我一直觉得在不同国家城市长期生活的经历确实给我的创作带来了很大影响。我喜欢体验不同国家的街区:如佛罗伦萨、米兰、波士顿、洛杉矶的街区…….不同的街区总会给你带来不同的生活感受。在这些地方你能感受到建筑和人类生活的最直接的化学反应——“场所记忆”。而这些“记忆”给我的影响,甚至要大过某些建筑个体或者建筑流派对我所产生的影响,这是我设计观念里很重要的组成部分。
HX:有的建筑跟周边环境相融合,达到自然协调的效果,还有另外一种,更加着重突出其自身,表达其本身的个性,您在创作中更倾向于哪一种?
张士谊:其实我觉得这是一块硬币的两面。我的设计观念决定了我会更愿意从营造场景氛围的角度去思考建筑的最终外在表象。如果说在一个“场”,我需要制造一种兴奋感,就需要建筑与人之间更加紧密的关系,我会选择一种更加个性化的表达。而当我觉得如果需要一个更加平和的场,我可能就会有意识的去弱化建筑本身的存在。这是一种度的把握, 也是建筑之所以称为艺术的原因。
HX:随着精神建筑变得越来越热门,建筑如何更好的发挥其精神特性,达到疗愈身心灵的目的?
陶磊: 建筑的精神性一方面是源自建筑空间自身 , 一方面是源自外部的自然 , 空间可以借助尺度和变化控制身体 , 控制光线 , 进而影响人的情感 , 可以极好的营造某种特殊的氛围 , 纯粹的空间往往使人内心安静 , 唤起对于自然的感知 , 空间和自然共同形成了建筑之美 , 不同的建筑可以塑造不同的自然感受 , 感受那种精心选择的并非野蛮的自然的片段 , 让自然走近身体 , 走进内心 , 在身体得到庇护的同时 , 重回自然 。
HX:建筑发展至今,能给我们的生活带来哪些启示?
陶磊: 建筑发展至今,人类不断地在寻求新的办法来面对时代变化带来的新问题,与此同时,也让我们看到建筑仍然可以给我们带来新的惊喜。建筑不仅仅是身体的庇护所,也是人类情感的家园,人类在阻断气候对我们身体侵袭的同时,也可以使我们有机会亲近自然,重新感受自然,感受到自我的存在。随着新技术和新观念的更新,我相信可以有机会让我们未来的生活自然而然。
建筑承载了建造者对未来生活更深层次的憧憬。 对于大多数人来说, 理想中的房子,从不只是 钢筋水泥的堆砌,而是那些 藏在建筑背后的空间享受与精神属地。
如是海旨在通过对建筑深入解读,在历史的洪流中传承创新,在时代的浪潮下明心见性, 营造 充满无限遐想的舒适度假空间,构建丰盈且充满活力的日常,创造一方净土,守护品质生活,传递一种全新的居住理念:人们无需再去划分生活与工作的界限,在这里,你可以认真投身于其中,发挥想象自由创造,它将带给人们丰富多彩的体验和更多的归属感。
SO LONG
TEL 400-118-6699
联丨系丨方丨式
如果你对如是海有任何疑问,建议,意见或者对活力生活的想法,欢迎随时沟通,如是海希望与你共同成长。
SELECTED
优丨选丨阅丨读
LOCATION
项丨目丨位丨置
河北省秦皇岛市 北戴河新区 滨海新大道东侧
声明:本文由入驻焦点开放平台的作者撰写,除焦点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焦点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