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皇岛博物馆开馆在即,珍藏展品抢先看
扫描到手机,新闻随时看
扫一扫,用手机看文章
更加方便分享给朋友
秦皇岛博物馆于2018年3月开工建设,历经数载,现在开馆在即,马上就要揭开它神秘的面纱和大家见面了。博物馆里究竟藏有哪些宝贝最值得一看呢?带着这些疑问记者来到尚未开放的博物馆现场一探究竟。秦皇岛博物馆开馆之后将会展出1168件组展品,现在已经布展完毕。博物馆的展品丰富,展品中既有博物馆的馆藏珍品,也有兄弟城市支持的文物精品,从先秦时期的青铜器到两汉时期的陶器,从唐宋元明时期的瓷器到明清时期的长城构件,无不凝聚着古代劳动人民的勤劳和智慧,这些展品串联起秦皇岛地区浩瀚而又厚重的历史。建成后的秦皇岛博物馆将成为一部记录与展现秦皇岛地区恢宏历史发展的“百科全书”,不仅是这座城市的文化地标,更是秦皇岛人民的精神家园。据秦皇岛博物馆馆长郭绘宇介绍,秦皇岛博物馆有十大必看展品不容错过。
【远古时代 斑鬣狗化石】
2007年1月,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中国地质大学组成联合发掘队,开始对抚宁县驻操营镇板厂峪村北一座天然石灰岩溶洞进行发掘,出土30件斑鬣狗头骨和3具骨架化石,其中一具堪称世界上迄今所发现的最完整斑鬣狗骨架化石。化石属中晚更新世交替之际,距今10万年左右。该洞出土的斑鬣狗头骨化石数量和完整性均填补了国内此类化石的空白。
【商代 乳丁纹铜簋】
商代乳钉纹铜簋,口径16.5厘米,通高16.5厘米。簋上有乳丁纹。乳丁纹最早出现在祭祀女性先人的祭器之上,感怀生命起源。乳钉纹在青铜器物上主要是作为陪衬纹样出现,常装饰于铜鼎腹部,单独成片。此器物形制与纹饰在我国北方地区十分少见,可谓同类文物中的精品。
【商代 饕餮纹铜鼎】
商代饕餮纹铜鼎,口径15.8厘米,通高15.8厘米。青铜鼎是由红铜和锡等金属铸造而成的一种炊器,是古代一些地方用以烹煮肉和盛贮肉类的器具。鼎上有饕餮纹。饕餮纹是青铜器上常见的花纹之一。饕餮是古人融合了自然界各种猛兽的特征,同时加以自己的想象而形成的,其中兽的面部巨大而夸张,装饰性很强,常作为器物的主要纹饰,与古代人民的文化生活息息相关,充分体现了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能力,也有研究者称其为兽面纹。
商代乳钉纹铜簋和商代饕餮纹铜鼎均出土于阚各庄遗址。阚各庄遗址位于卢龙县城南偏西13公里处的石门镇东阚各庄村北1000米处的滦河岸。阚各庄遗址的发现为研究孤竹国的历史提供了可靠的实物资料,也为深入了解北方夏家店下层文化内涵及其与中原地区商文化关系提供了新的线索。
【商代 青铜刀剑】
1961年,当地村民在青龙八道河乡抄道沟村发现一组青铜器,共8件,有环首青铜刀3件,羊首曲柄青铜短剑、鹿首曲柄青铜弯刀、铃首青铜刀、匕形青铜器、青铜戚各1件。抄道沟发现的这批青铜器,以兽首为器物作装饰,造型逼真,制作精细,当是商代生活在这一带的北方民族的遗物,具有浓厚北方草原青铜文化特征,充分反映了当时铸造技术的发展,对研究商代的疆域及北方各部族交往和文化有着重要意义。
羊首曲柄青铜短剑全长 30.2厘米,刃锋长18.6厘米,柄长11.6厘米。柄中脊和两侧均铸出斜平行短线纹,接近柄首有三周凸棱,首端铸一下垂的羊首,眼和鼻为圆孔,眼中原满嵌绿松石,今已脱落。
鹿首曲柄青铜弯刀全长29.6厘米,刃长15.9厘米,柄长 13.7厘米。背宽厚似弓形,柄横剖为椭圆形,前后铸出两周锯齿纹,上下为两排力格纹,柄端铸出扁体的鹿首,项下有环以系绳。鹿角后背呈扁环形,角内侧铸出锯齿纹,角一端铸出铆钉纹,角后双耳向前直立。
铃首青铜刀全长26厘米,刃长15.8厘米,柄长10.2厘米。刃尖端略撬起,锋利。刃基下侧有一小凸宽背一直延到柄的基部,柄扁窄,中下部有方槽,分别铸出方格纹。柄首铸瓜棱形环铃,铃分六瓣,透窿,后有双迭叶,内有铃丸一,铃下有环鼻。
【秦代 夔纹瓦当】
夔是传说中一种近似龙的动物,多为一角、一足、口张开、尾上卷。经常以两两相对应的形式出现在器物之上。此瓦当面由两条造型奇异的夔纹组成,两夔左右对称,姿态矫健,文物考古界称之为“瓦当王”。夔纹通常被称作夔龙纹,是皇家不可僭越的身份标志,所以夔纹大瓦当的发掘出土是秦行宫的有力证明。
说到瓦当,还有一种极具秦皇岛地域特色的卷云纹夹贝圆瓦当值得关注。秦汉时期建筑中所用的卷云纹瓦当极多,但卷云纹夹贝壳纹饰的瓦当为古碣石地域所独有。卷云纹洋溢着祥瑞之气,海贝则代表大海,在当时是富足与财富的象征。卷云纹夹贝圆瓦当代表了人们对祥和太平生活的向往与憧憬。
【金代 烧酒锅】
1975年,青龙县土门子公社西山嘴村出土了一套金代铜蒸馏器,俗称“烧酒锅”,是我国目前发现最早的烧酒锅。烧酒锅为铜制,通高41.5厘米,有上下两器,上器是圆桶形冷却器,近底处通出一个排水流。穹隆底隆起最高7厘米。下器是半球形甑锅,口径28厘米,最大腹径36厘米,腹中部有环形鋬一周,便于扣在灶上。口沿作双唇凹槽状,是为汇酒槽,从汇酒槽通出一个与锅体同范铸成的出酒流。其构造原理和使用方法十分科学。金代铜烧酒锅的出土,为研究我国白酒的起源提供了实物证据,将中国蒸馏造酒的制造年代提前了一百多年。
【明代 宝峰禅寺碑刻】
宝峰禅寺俗称沙龙殿,以背靠山峰宝石顶而得名,位于抚宁区东北21公里,始建年代无考,明弘治十四年(1501年)四月重修。1986年,由省文物局拨款,县文物管理所主持施工,翻修殿顶,装置套兽,复其旧制。殿内四壁镶嵌27块高80厘米、宽60厘米青石线刻着色神像。博物馆展陈的两块线刻佛造像即出自宝峰禅寺。
【明代 子母铳】
1984年9月,海港区驻操营镇城子峪村农民在村北长城处劳动时,从倒塌的长城敌台“库楼”砖墁下填土层内发现子母铳,包括母铳(炮)3支,子铳(炮)24支,铁送杆22个。胜字火铳是随身携带武器,黄铜铸造。母铳之一前膛外壁刻有“嘉靖二十四年造,隆庆四年京运胜字一千一百四十八号”,尾銎外壁刻“铸匠徐荣、小匠郝英”。子铳数量众多,内装黑色火药,用铁送杆将铅弹嵌入子铳口备用。战时将子铳填入母铳后膛,将锁板插入母铳修孔,固定子铳压舌,点燃引信发射,然后替换子铳重新发射。胜字铜火铳是古代前装式火器向现代后装式火器过渡的一种形式,它的发现为我国兵器史填补了实物空白。
【明代 张仓卧佛】
1985年11月27日,维修昌黎源影寺古塔的工人在清理二层檐下塔身之灰垢时,发现一砖砌小洞,洞内存有已经腐朽之木质碎板片和锡质函匣一个。函匣内有铜质刷金“张仓卧佛”一尊,造型优美,神态自然,做工精细。造像的铜质底盘上有阴刻涂红铭文:大明嘉靖二十六年春季月昌黎城之北水岩寺住持长老发心造张仓卧佛尊铜匠高聪。张仓卧佛造像的发现为源影寺塔的历史和维修情况提供了实物资料。
【清代乾隆年间 太平有象】
20世纪50年代,为繁荣北戴河暑期文化生活,由故宫博物院调拨百余件清代瓷器珍品以作陈设和展览。其中包括清造办处制造铜胎景泰蓝带座卧象一对。
“太平有象”是传统的吉祥题材,清乾隆景泰蓝太平有象高61.1厘米,长61.9厘米,宽38.9厘米,重19.635千克。卧象造型细腻,身体各部位比例恰到好处,体态生动。通体以赭色为底色,象身掐金丝作毛发;象头有带状络头,上饰朵梅和缠枝花卉。象鼻卷曲成筒状,前端封闭饰蓝绿黄作心形纹。象眼掐丝饰白黑色,象牙向内弯曲,前端相连,通体鎏金。象耳较大,掐丝为血管填深蓝色,耳朵轮廓鎏金。象尾作S状弯曲,尾下半段以金线掐丝为象毛填蓝色。胯部饰三枚花朵,前内肘处无。象身披褡子,褡边饰回纹,以横竖折绕组成如同“回”字形的传统几何装饰纹样,因其构成形式回环反复,延绵不断。褡子以云纹为底,两侧饰飘扬的执扇,寓意国泰民安,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人物康阜。褡上为鞍,鞍桥微翘,上面饰缠枝莲,中部是一周以金色为底的蓝色回纹,前后缠枝莲下各有一半圆形,鞍鞯为变形云纹的金边,上绘缠枝莲。鞍上有瓶;撇口、束颈、丰肩、鼓腹、高圈足外撇、口沿部一道金黄色边,内壁口、颈部饰缠枝莲,颈、肩接合处一道金色宽弦纹,肩、腹上饰缠枝莲,腹中部前后对称有一对金色衔环狮头,环上有飘带系在褡子上,腹下部饰一周莲瓣纹,撇足上一周缠枝莲,下部是一圈竖直的金色箍。须弥座座上镂空回纹护栏,宝珠状柱头,座的上枋部分饰一周回纹,其下饰缠枝莲一周,上枭部分饰一周浮雕金色仰莲,束腰部分金色边,内饰缠枝花卉,下枭部分饰浮雕金色覆莲一周,圭角边为波浪形,上饰缠枝花卉和蝙蝠,前后正中分别有一“寿”字。清乾隆景泰蓝太平有象做工精细,图案众多,寓意美好吉祥。这两件文物展品为国家一级文物,堪称秦皇岛博物馆的镇馆之宝。
图片:秦皇岛市文物保护中心
来源:秦皇岛日报
声明:本文由入驻焦点开放平台的作者撰写,除焦点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焦点立场。